•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联系我们

李文|混序式育儿(下):育儿要混序,父母要触变

       (接中篇)

       六、用好“序”的方式帮孩子立规矩

       在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个体对待过程中,要发现和引导孩子的天性,这里还要有充分的信任和包容,而且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比如好动的表现,不要过度打压,要沟通和疏导。因为一些不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有可能是他真实天性的一种体现,不要觉得不听话就来气。打压他就会隐藏,这样他会给你造成一种假象。你以为他改了其实他藏得更深了。那么这种身体里的原始能量就可能以后总爆发。很多家庭悲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刚才我们讲的是如何去识别、观察、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符合他与生俱来的某种特质。你看他喜欢这个东西多一点、不喜欢那个东西多一点;喜欢动的多一点,或者喜欢静的多一点;喜欢倾听多一点,还是喜欢动手多一点……其实在这些方面每个孩子都是千差万别的,而很多人长大后所做的事儿跟他在小时候体现的天性密切相关。例子就不举了,很多很多。有些孩子从小就对音乐很敏感,有些孩子从小就特别喜欢动物,有些特别喜欢舞蹈……这种天分就是天性。

       关于尊重孩子,接纳本真这个部分是 “混”的部分,让他自由自在的成长,爱是给他自由,爱是放手,爱是不要过多干预。爱不是控制,爱不是自负,爱是不焦虑,爱是不虚荣,爱不是你想让他成为什么,而是让他成为本来的样子。我们接下来就讲讲“序”的部分。“序”其实就是要设定一些底线,设定一些不同年龄阶段的规则,从小养成好习惯。我觉得不要害怕冲突,一定要严格执行你的底线,有可能让孩子感觉委屈、难受,但也不能随意改变规则和要求。其实我认为冲突是塑造孩子性格的一个很好的一个机会,不要害怕冲突。


       立规矩应该从很小开始。一岁,我觉得就应该开始了。而不是说等着他五六岁后才开始设规矩。从他开始走路开始说话,规则就应该要设立了。比如说要对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有礼貌、吃饭前洗手、睡觉前要自己刷牙,如说到了什么年龄就应该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自己盛饭,到什么年龄应该自己去整理书包,对别人的帮助说谢谢,对老师有礼貌等等。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这些规矩不可逾越,违反了就要受到处罚。有时候你心里面会特别难受,但是孩子大哭也好、在地上打滚也好,都要坚决执行下去,不能心一软就算了,这次算了,下次去建立好习惯就难了。


       有小伙伴问我平时打孩子吗?我觉得我到现在真正的打是没有的,但是那种带有一定虚张声势的打是有过的。我的架势做的很大,不过雷声大雨点小,手举得很高,把桌子拍得梆梆响,但是拍在身上的那几下,其实一点都不疼。用很强烈的信号可以起到震慑作用,让他意识到底线不可逾越,而不是真的要在他的肉体上造成一定的伤害。而有些家长认为打不痛不行啊,他不长记性,下次还要犯。但是我觉得呢,打的多了孩子的“耐打性”也同步上升,打皮了,你再怎么升级?上老虎凳,喝辣椒水?这个可能因不同的孩子而定吧,俗话说响鼓不用重槌啊。但也要注意,体罚在很多国家是犯法的,反正我不赞同这样的教育行为。

       我觉得当父母不得不去惩罚孩子时,一定不能是为了自己怒气的发泄,也不能把孩子当作自己情绪的出气口,这个性质一定要分清楚!惩罚是一种建立“序”的必要方式,不能过度,更不能滥用,在这点上很多父母是完全搞反了,他们惩罚孩子就是因为自己有情绪,焦虑、压力或是愤怒,我告诉你这个就不是惩罚,而是把孩子当成出气筒,这样会适得其反,跟把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两码事。但实际生活中我看大部分家长是因为自己的怒气需要发泄才惩罚孩子的。

       有人会问这两种有什么不一样吗?打孩子身上不是一样疼吗?但其实这两种的区别还是明显的,这是两种动机。前面那种是作为他犯错误的代价,他认账——之前我们就约定好了,如果撒谎、或者是骂粗口、或者上街到处乱跑,或者不尊重爷爷奶奶、或者不尊重老师,就会受到处罚。这个结果跟原来我们的设定的规则一致,他认为没有什么好说的,没有那种内心的冤屈。但是你要是一种个人情绪发泄,随时随地打骂他,孩子就会认为身为父母你自己都是一个没规矩没底线的人,你想发火就发火,你怎么有什么资格来惩罚我?

       所以父母在惩罚时掌握不好分寸,掌握不好自己的情绪,就容易造成对立。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小时候受到暴力对待,稍微长大一点就会出现逆反,甚至激烈的反叛行为。你看药家鑫,大家都以为在音乐学院读书弹钢琴的人,怎么车刮擦一下就上去把人家捅了八刀呢?你们去看看他的童年,他的父母是怎么教育他的,关在地下室,弹不好就打。当时他没有什么反抗能力,也就忍下来了,一旦他有了一个可以发泄的对象,他童年的那些记忆和心理阴影全部就上来了,就把自己给毁了。你再看看虐猫虐狗的人和各种心理变态的人,多半在童年时期都受到了暴力的对待。

       如果孩子天性调皮捣蛋,不守规矩,容易招致这样的严厉处罚和皮肉之苦,那么还有一个例子是完全相反,是上海的一个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溺爱,因为就这么一个儿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当然孩子本身也听话,后来这个孩子去了日本留学,写信让他妈妈寄钱,大概是寄晚了还是寄少了,他就直接从日本乘飞机回来,让他妈妈到机场来接他。结果就在机场他一见面的时候就把刀抽出来,捅他妈妈大概也是七八刀,当时一个老外把他妈妈给救下来了。


       后天的父母和家庭的教育,当然初心都是好的。你说药家鑫的父母难道不是为他好吗?就因为调皮捣蛋需要严加管束,所以去学钢琴,想通过学艺术改造孩子、塑造孩子。第二个例子里那孩子的母亲初心更好了,从小就保护孩子,让孩子得到他想要的,总想让孩子快快乐乐、幸幸福福的,能不比同龄的孩子差,各方面都让他觉得满足。最后造成了什么结果呢?两个都造成了家庭的悲剧。第二个例子里,那个孩子被公诉要判刑,他妈妈居然到检察院要求撤诉,说这是我的儿子。所以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方法不当也虐心啊。


       我们见过了太多的悲剧都是以爱的名义而造成的。我认为这些父母从一开始就是培养观念不太正确,有一系列不正确的方法,没有从很小的时候去关注孩子到底有哪方面的天性,更谈不上不顺应他的天性,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塑造孩子,表现出来就是拧着干:你天性好动我非要让你坐着弹钢琴,本来是个独立思考的孩子,动手能力特别强,但什么事情父母都替他做了,这都是反着孩子的天性来,到头来却因为爱而把孩子甚至整个家庭都毁了而无法自知、自省。所以我觉得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责任重大。


       所以身为父母其实不能太自负,不能太过于觉得自己一定就是正确的。其实父母本身也是一个待修炼、待完善的个体,不要把自己看得太权威,要保持一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心态。也就是说,有点像我们开发新产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及时反馈、迅速纠偏。你自己有错也要勇于向孩子承认,不要高高在上。我们很多家长从来不会蹲下来跟孩子讲话,那你的视角怎么会跟孩子一样呢?


       七、把握“混序”的度学会爱的艺术

       从孩子的天性和本真出发,还要尊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客观行为和表现,不过多的干预。在这个过程中“混”的部分要充分发挥,让孩子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和兴趣,符合他独有的特质,不要蛮拧,不要按父母的主观意志去设计孩子的未来,不要非逼着他考什么名校,或者非要在班上拿多少名。其实学习成绩跟未来的成就、对社会做多大贡献的关系还真不好说。例子我就不用去举了,太多了,信手拈来。我觉得父母要学会爱的理性和艺术。

       还有些关键词可能父母必须注意。比如说独立的品质,要从小塑造。你越是担心孩子,其实你就已经在破坏他独立性的塑造。应该他做的事情你不放手的话,其实就已经在让孩子变得脆弱了。以后在同样的情况下孩子的生存能力就不行,抗打击能力就不行,承受挫折的能力就不行。这样的例子也太多了,一路都很顺的孩子,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可能呼天抢地,整个人就崩溃,有的就容易出现精神上的问题。

       如何让孩子既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又能不突破设置的边界呢?这就是我说的“混序”的教育,既要给他自由,也要注意控制一下秩序、边界,要设置一个安全边界。比方说这样做不健康,可能会生病;或者不安全,可能会出现重大意外,那这个底线就一定要守住,这个时候就要用“序”的方式来控制住他的“混”!还有就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不完美不要去蛮拧,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质,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优点上面,多鼓励孩子去发挥优点,而不是看缺点。


       这个跟我们成人的世界是一样的。我们往往一生都在补短板,这个不会我要补一补,那个不行我要充充电,但人的一生就像流星一样,唰的一声就划过去了!你补这个补那个,怎么补都补不过在这方面有特长的人,还不如去发挥自己的特长然后保留自己的个性。你看那些有大成就的人往往身上的缺陷和成就一样大。你看牛顿,谁能给他相处啊?脾气大的不得了。包括爱因斯坦,还有其他一些大科学家,要按照现在人的看法,他们简直是个怪胎没法跟人交流。大家都说乔布斯像恶魔一样,谁都不愿跟他相处,当他手下太难受。

       当然也不能落入另一个极端,过度表扬,表扬也是要掌握好度的。如果过度表扬的话,孩子做什么都是好的,一味赞同顺从,弄的孩子觉得自己很牛逼,结果在哪儿都看不起人,那进入社会后就可能惹事。说话没轻重,经常放豪言,招一大堆人羡慕嫉妒恨,最后被群起而攻之,那孩子就会成为被孤立的对象。所以父母要注意“混和序”的度的掌握,像诸葛亮说的“不审时度势,则宽严皆误”。在父母的分工上,可以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不能两个都“混”,或两个都“序”,最好是一个“混”一个“序”。


       八、行胜于言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参照

       还有很重要的是父母自己的言传身教,自己要做好表率。对我们成人来说,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就是自己都不喜欢做不到的,就很难让孩子去做了,对不对?我们让孩子守规矩,让孩子按规则做事,结果自己过马路一看那边没车,拉着孩子冲过去,什么红灯绿灯都不管了。孩子一看,不是要走斑马线吗?不是绿灯才能过吗?所以,你讲了一大堆道理,最后这两步小跑横穿马路就全毁掉了。所以教育孩子,对父母的最大挑战不是去修理孩子,而是修行自己。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自己做到了吗?自己要做一个反思。

       再比如说教育孩子要礼貌不骂人,结果孩子还在旁边吃饭,你接了个电话就破口大骂。那孩子觉得什么讲礼貌,都是骗他的,因为父母就不懂礼貌。教育孩子做事要有条理,父母应该首先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结果确实家长在家里东西到处乱放,经常找不到还让孩子帮着找。教育孩子生活要有规律,做完作业该干什么什么,结果父母一天到晚乱七八糟的,在外面喝酒K歌半夜醉醺醺回来,自己都没有规律!那孩子更没有办法从父母身上真正的学到正确的东西。

       前面提到先天的基因决定了孩子的一部分,虽然比例有高有低,但是对于我们能够改变的后天那部分40%到60%,必须通过父母的个人行为表率来影响、塑造孩子。通过语言去给孩子讲道理是很容易的。大道理谁不会讲。但父母要在这个过程中能真正把自己作为孩子的标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管束,进行自我修炼,这才是严峻的挑战。

       孩子很多时候是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他其实并不在乎你对他讲了什么道理,因为你讲的道理可能很抽象: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你却从来没告诉过他怎样做是对的。“你又撒谎,是坏孩子”啪的一耳光过去了,但你可能不知道他撒谎背后也许是个善良的动机,有可能是冤枉他了。我们很容易用简单抽象的判断来代替对孩子的品格塑造,却忽视了应该用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先导性、表率引领、激励的行为来给孩子树立一个模仿的对象和楷模。很多人不仅做不到,还会把责任推给孩子或者配偶。

       家庭为什么有很多冲突、矛盾甚至悲剧?其实就是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混序体。人本身就是个混序体,然后再组成家庭这个最小的混序单位。孩子身上所体现的天性和习性、动物性和社会性就是混序的结构,而这种结构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可能几个月不见他就变了。如果用两三岁的方式对待四五岁的孩子、用五六岁的方式对待七八岁的孩子,你完全有可能跟不上。再加上我们现在生活、工作的压力很大,你可能也没那么多时间去琢磨,细心的观察,耐心的沟通和陪伴,简单粗暴就很难免。但是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的培养,甚至价值观的形成,而且可能比你口头讲的那些道理影响还要大。


       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无论给孩子塑造什么样的环境,创造多么丰裕的物质条件,都抵不过家庭成员每一个人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身教胜过言传,这一点对每对父母、每个家庭都是挑战,但这一点确实是最根本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子。那么我们自己可能本来就是带着缺陷出生的,我们的父母在他们那个年代也给我们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和习性,我们还没有进行很好的反思、探索和重塑,也没把自己这些人性中的不良因子去改善,我们往往自己还很“无明”,那这就很容易把有问题的教育带给我们的下一代。无形中我们的上一代影响了我们,我们再影响了下一代,那么有可能这种不良的东西就会一直往下传,而你的这些习性在你的孩子身上体现,又在他的下一代体现,这样要到哪一代终止呢?实际上就是从哪一代开始反思、调整、完善和修炼自己,通过后天的行为来校正自己先天的不足以及基因带来的对性格习性的影响,就有可能从那一代开始逐渐逆转,而这种突变式的进化和基因的持续迭代,就会逐渐好起来。


       父母们完全可以通过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自我反思和习得性的感悟,用一种很严格的自律和高度的规范来先调整好自己。这种调整好了的逆转的良性的东西会体现在我们对孩子的身教上,那么就会帮助孩子自己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形成很好的价值观。那样的话,他往下他的下一代延续的时候,功劳就应该记在你身上。因为从你这代已经进行了基因的修饰改变,所以他的习性和性格就好了,他和他的下一代就朝着更好的方向转变。所以我觉得父母的责任非常重大,不光是体现在子女这一代的教育上面。


       结束语

       育儿也好,孩子教育也好,都是永无止境的。无论孩子到了人生什么阶段,都需要为人父母者去不停地学习和成长,这是一个重新发现和探索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真实自我、修正自我、纠偏自我的旅程。所以父母们应该和孩子一起用平等的心态去共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完善自己,同时也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表率和行为的影响,让孩子习得良好的习惯和素质,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善良的人格,将来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大家的反馈我都看见了,感谢小伙伴们。育儿是一个不断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没有哪一个是真理或者权威。每个家庭的结构、教育背景、孩子的天性都不一样。所以,我的分享仅供大家参考。以后还有机会再继续交流,一些具体做法大家也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我们一起来共同研究。其实我也面临很多挑战,孩子处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阶段,可能明年他们又是一个新的情况,我也要不断地开动脑筋,自我修炼,看怎么样在不确定性中增加确定性,在动态中应对变化,在混和序的交织中,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全文完)


本文转自“混序部落”公众号,混序网编辑